第1楼

攀登路上的一波三折——记乒乓球运动员焦志敏

1983年在上海举行的第五届全运上,出现了不少奇迹:朱建华创造了2 . 38米的跳高世界纪录;葛萍把女子跳高的亚洲纪录提到了1. 94米的高度;北京男篮出人意料地战胜解放军队,夺得冠军……在这许多令人鼓舞的奇迹中,黑龙江女子乒乓球运动员焦志敏,也成了人们议论的中心。人们奇怪,在精英荟萃的全国大赛中,她怎么能斩关夺隘,冲破三个世界冠军的封锁,脱颖而出?她的名字是挺陌生,她是从哪儿来的呢?……

她是大森林里的孩子

焦志敏生在北国边陲伊春市双子河,是大森林的孩子。大森林的孩子跟大森林一样有着粗犷、泼辣的性格,在她富于幻想的童年时代,从来就没有编织出将来可以当个什么冠军的梦。她很“野”,比淘小子还“野”,大人一眼瞧不到,她就会一个人钻进大森林里去。大森林里有黄花、蕨菜、榛子,有清亮亮的小河和各种各样可爱的鸟,但大森林里也有黑瞎子和可以把小孩叨走的“张三”。爸爸妈妈实在操不起这个心了。一天下午,爸爸费了好大劲从林子里把她找出来,拽着她被干树枝划破的小手送到姐姐读书的学校去了。一个大教室里,三张乒乓球台,六个女孩子在教体育的李传谦老师的指导下练习击球,小敏二姐志英在中间的那张,打的最认真。

李老师迎过来:“来看看看吧,老焦,志英练的不错。”

“啊,李老师……”小敏的爸爸确实有点不大好开口:“我今天是为小敏来的。”

“小敏?”李老师打量着这父女俩。

“对,我想把她也交给你。”李老师笑了:“这小东西还没小学吧。”

突然间飞过一只球来,像是前来欢迎小敏姑娘。小敏毫不迟疑地飞步一跳,把球接在手,然后甩起左臂把球抛了回去……动作轻巧舒展,十分逗人喜爱。

“还是个左撇儿。”李老师说,“行啊,从明天起,就让她和姐姐一起来吧。”

爸爸有说不出的高兴,他想,这回可有个地方把这叫人操心的野丫头恋住了。那时小敏只有7岁,她冠军之路就这样起步了。她一下子就迷住了乒乓球,跟十几岁的大孩子一样,早四点半到学校练到六点,晚七点开始,直到九点才回家,每天如此,风雨无阻。

小东西倒是有个刚强劲,天天早晨,哪怕困得睁不开眼,只要听到姐姐一声叫,迷迷糊糊跟着就走……她非常愿意打比赛,可一打比赛就得拿第一,拿不到第一就哭,家不回,饭也不吃。

省体校来选拔小运动员了,焦志敏被招生的胡淑君老师看中了。李老师向胡老师介绍说,“这丫头十分要强,不过就是有点儿太拔尖,不打第一就哭。”胡老师哈哈笑了:“这好啊,不想打第一的人怎么能当运动员!”12岁的焦志敏被省体校选中了。

进体校三个月后的一个晚上,胡老师安排了一次班级循环赛。结果,焦志敏打了个第三名。别人都走了,她还站在球台旁发楞。胡老师站在门口叫她,她却没有回答。

“我要练球。”她望着胡老师说。

“打三个多小时比赛了,今天就不要练了。”

“不,胡老师,我今天的反手拨球一共失误了36个。”小姑娘说着,眼泪已绕着眼圈转了。

胡老师从不同角度把球击向焦志敏,焦志敏左右奔跑着,一筐球300多个,很快打完了,再搬过来一筐……

已经是十一点半了。胡老师关掉训练房的最后一盏灯,回过头来拉小敏的手,没拉着,原来小敏坐在地板上起不来了“胡老师,我实在没劲了。”“来,我来背你。”说着,胡老师拽起焦志敏的两只手,把她背在身上,走出训练房,一阵小风吹来,湿透了的衣裳贴在身上,格外的凉。胡老师加快了脚步。

“搂紧我脖子。”她说。没有回答。我们未来的冠军睡着了,做着当冠军的梦。

生活浪潮的第一次冲击

经过两整年的训练,焦志敏这一批学员毕业了,省集训队挑选了五名,剩下的全部转到师资班去。五名中没有焦志敏。

午饭时,不见焦志敏来吃饭,胡老师来到宿舍。一进门就看见焦志敏蒙着大被在床上哭呢。焦志敏一见胡老师更哭出声来:“你白为我挨累了。”

胡老师心里清楚,小敏没被选上是不公正的,她心里也很难受。然而,现在,她倒觉得,应该对自己的学生说点儿什么了——不说如何打乒乓球,说一点儿生活的道理:生活中尽管存在种种不公平,但生活终究会给人以公平,尤其在我们这个伟大的时代,党和国家更不会埋没一个人才。

破例,她没叫小敏去师资班。她把她继续留在身边,她有自己的打算。她又接了新班,全是小孩,没有人能和焦志敏对练,干脆,胡老师自己做陪练。已经三十多岁的胡老师,身体比她当运动员时胖多了,打上十分钟就要上喘。可是,焦志敏每天练八个小时呀!早晨、上午、下午,再加晚上,从不间断。星期天也不休息,胡老师牺牲了许多休息时间,帮她迅速地提高技术。时间是考验人的一面镜子,她已经看见焦志敏这个来自大森林的孩子,就像那林中的一粒种子——一粒松树的种子,在北方短短的生长期里,它顽强而飞快地发育着。一场大雪,把它掩盖了,它似乎不存在了,哪知它正在雪下焦急地盼望着完成生命进程的第二个年轮……

1978年12月,焦志敏调入了省队。

五个“20比20”

1981年12月28日至30日在天津举行全国乒乓球名将特邀赛。32名选手中,包括了我国参加36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的全体冠军和名将,唯独黑龙江把世界双打冠军张德英换成了焦志敏。是啊,凭历史战绩排队的话,有世界单打冠军童玲、双打冠军曹燕华、混双冠军黄俊群,还有国家队名将齐宝香、沈剑萍,大概得在20多名以后才能排上焦志敏吧?

女子比赛的战幕是28日上午拉开的,一天两轮淘汰赛,第一轮下去十六名,第二轮又下八名,到第二天上午仅剩下八名战将了,焦志敏连闯两关进入了八强之列。29日的上下午又进行了两轮,世界冠军童玲、黄俊群先后出局,直到晚饭后赛完的第四轮,竟意外地剩下曹燕华和焦志敏两个人保持不败。这在天津可爆出了一大新闻,很多乒乓球界的老同志为焦志敏的进步感到高兴,并说:“没想到小焦这次稳拿第二名了,真是个不小的跃进哪。”

“什么,第二名!”焦志敏觉得这话太刺耳了。“怎么?那第一名就肯定是曹燕华的了?!”

30日晚七点三十分,曹燕华对焦志敏争第一的比赛开始了。曹燕华发球抢冲的前三板打得相当出色,很轻松的就把比分拉成20比15。当裁判员喊出“换发球,15比20”时,焦志敏像被谁突然打了一拳似的,身子哆嗦了一下,她叫着自己的名字,难道你真不行了?焦志敏十分冷静地把球要到手,又在地板上拍了两下,然后把球高高抛起,一个上旋急球,发球得分。观众热烈鼓掌。接着又得一分。17比20,18比20,19比20,20比20。随着裁判员报比分,全场观众鼓掌五次,小焦连续追上5分后换发球,曹燕华把球要在手,也是一个高抛旋转球,小焦判断失误,回球高了,曹燕华一个侧身抢攻,21比20。茅庐小将焦志敏在关键时发球不果断,让曹燕华猛冲一板成功,22比20先胜了第一局。

第二局,曹燕华又一路顺风,18比20领先6分,焦志敏顽强追赶,直到追成20比20平,接着又以21比20超出,很多观众站起来,操着浓重的天津口音高喊:“顶住,焦志敏!”可是,又没顶住,22比25,第二局又输掉了。

休息时,焦志敏一个人躲起来。她要自己好好想一想,是该想想了:你想拿第一,从学打乒乓球那一天起就想拿第一,但不要让“第一”这条无形绳索捆住你的手脚。欲速则不达,应该学习你的对手,像曹燕华那样放松了打。

她想明白了。

第三局,又打了个20比20,但这回她胜了,22比20扳回一局。

第四局,两个人的比分咬着上升,又出现了20比20,第四个20平了。这时,另一张球台上男子决赛已经结束,谢赛克战胜王会元夺得冠军。这样,不光是观众,就连男运动员也转向女台来助阵。

焦志敏一改前两局的拘谨和胆怯,首先在气势上压倒了对手,又一个22比20,连扳两局,把总积分追成了2比2平。这种局面往往对开始的领先者是最可怕的,没有经验的运动员最容易在这种时候失去信心,而后来者,常常会越打越顺手。曹燕华,确是位成熟的老手,她成功地抑制了气势旺盛的焦志敏,打成了第五个20平。这可真打出奇迹了,据资料记载,50年代以前的欧洲削球手曾出现过五局20平的纪录,进入60年代以后,世界的任何一次比赛都没出现过五局20平的纪录。这的的确确是一场不可多得的龙虎斗,它磨炼了运动员,特别是刚刚出飞的小雏鹰。焦志敏终于以第三个22比20先败后胜。这场决战历经两个半小时,总比分加起来108比106,成为近年来世界上罕见的高比分纪录。

这是焦志敏第一次战胜曹燕华。

生活浪潮的第二次冲击

天津比赛后,焦志敏引起了著名教练员张燮林的注意,被临时调往北京参加第37届世乒赛的选拔集训。

这时的焦志敏不论在技术、战术还是国内比赛的经验上都具备了参加第37届世乒赛的条件。实际上,在中国队组队的酝酿中她也确是榜上有名的。但在最后张榜时,竟从头看到尾也看不见焦志敏的名字。站在名单下的焦志敏以为自己看花眼了,又从头看了一遍,结果,还是没有。这一下可把焦志敏气坏了,差点喊起来,这也太欺侮人了,凭什么这么安排!我找领导去。一使劲,扭过头来撞在身后的张燮林教练身上了。张教练微笑着,一眼就看穿了她的心思:“干嘛那么大火儿,第37届不去第38届去。这有什么了不起,才20岁,把基本功再练得扎实点有什么不好?……”她没功夫听这些,一甩头走了。

焦志敏想起了胡老师。就胡老师了解我。哎!看来“冠军之路”太难走了。名单上有曹燕华、童玲,还有耿丽娟、戴丽丽……我就真的不如她们?!

焦志敏躺在回哈尔滨的卧铺车上,翻来覆去地一夜没合眼。干脆,不干了!回伊春,上爸爸的林业局……

不,那样不是让人太失望了吗?老师和领导,不是常说“长江后浪推前浪吗”。我才20岁,我还没给国家出力呢……

她冷静下来了。张教练说的不是没有道理,她想,自己的技术不是已经到家了,可曹燕华不久前不是打了我个三比零吗?别人呢?自己真的就处处都比别人强吗?再说,中国是个乒乓大国,具有世界水平的选手太多了,难道能让每个都去吗?人,不能光想自己比别人强的地方,要多想自己不如人的地方,才能前进,才能在“冠军之路”上迈出坚实的脚步!

她投入更加刻苦的训练。

她面前站着三个世界冠军

1983年9月的上海城,处处漾溢着第五届全运会热烈的比赛气氛,处处传递着激动人心的比赛消息。对于上海人来说,上海姑娘、世界冠军曹燕华能否摘下乒乓球冠军桂冠,更是热门话题。有人说没问题,也有人说情况似乎不大妙:耿丽娟也是世界冠军吧?给不出名的黑龙江姑娘3比1淘汰了,这姑娘叫焦志敏,下一轮就对曹燕华。

27日上午,曹、焦争夺前两名的半决赛开始了。焦志敏快刀切西瓜,轻取第一局。

第二局如火如荼,也被焦志敏拿下了。

第三局,曹燕华表现了丰富的比赛经验,在17平后抓住战机连得4分,使大比分形成1比2。

关键的第四局开始了。谁都明白,这一局对双方来说都是致命的。

10点27分,焦志敏把第四局的第一个发球抛向高空……,1比1、2比2、3比3、5比5,汗水顺着两个人的脸流下来,流进了脖颈儿、流向手腕……6比6、7比7、8比8,几乎都是曹燕华先得一分,接着焦志敏马上追回来。

“发近网球,绝不能出台;注意变线。”焦志敏针对教练的提醒,变化了一下打法,顷刻奏效,11比8连得3分。焦志敏终以21比12,赢了第四局。

八小时之后,也就是9月17日七时整,焦志敏又与另一条线上杀出重围的戴丽丽出现在闸北 体育馆的比赛大厅。全国冠军将在这里产生。

戴丽丽是解放军选手,素有“小老虎”之称,打法凶狠、快速多变;四个月前,与沈剑萍合作把双打世界冠军杯捧回祖国。又一个世界冠军!

焦志敏击败了曹燕华,当然势气正盛。然而,交手后,焦志敏有点急于求成,结果适得其反,竟让戴丽丽赢下了第一局。休息时,张万骥教练把一根吸管插进桔汁瓶口,递给走过来的焦志敏。

“别背包袱嘛。”张教练微笑着:“心里不能老想赢而忘了自己的战术打法。戴丽丽和曹燕华不一样,你怎么能老压她的反手呢,要攻她正手,打直线。”张教练拿过记录本给她看:“你斜线强攻十个球,失误了八个。为什么?就是没动脑筋,光崩网出界就五个,为什么不及时地改打直线?”焦志听了张教练的指点,茅塞顿开。

第二局,情况大变,10平后,焦志敏抓住战机连拿六分,动摇了戴丽丽的阵角,以21比13扳回一局。在这以后,焦志敏保持了明显的上风,21比11拿下第三局,21比16结束了第四局。

焦志敏在不到二十四小时的激烈比赛中,接连以3比1的同样比分击败了三名世界冠军,摘取了全运会女乒单打桂冠。爆出了全运会又一个冷门。

焦志敏走上领奖台上。她如愿以偿了。她是兴高采烈,但成熟了的焦志敏却明显感到她举杯的双手是那般沉重。

不是吗?那杯里当然盛着辛勤奋斗的汗水,更盛着教练、老师们的无限心血。

她身边还站着三个世界冠军。她虽然打赢了她们,但胜负是暂时的,她们的许多长处还值得她好好学习。

还有观众那山呼海啸般的掌声,难道那对她仅仅是祝贺,祝贺她终于拿了个第一吗?不,决不!想当初,自己那单纯要第一的想法该有多么幼稚。

一波三折的冠军之路啊,还很长,很长……

焦志敏这位具有乒乓天赋的女将,在此后的五年多的时间里,叱咤国内外乒坛,名声显赫,战线辉煌。直到1987年,焦志敏参加了第39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,作为中国队的主力队员,获得女子团体金牌,同时还获得混双亚军、女双第三名,单打第三名,为祖国争得了荣誉。随后,她结束了乒乓竞争生涯,在韩国安了家,从事少年乒乓球训练工作。

第2楼

这是1981年12月28-30天津市乒乓球协会、体育用品等10个单位联合举办“友谊。双钱”乒乓球邀请赛的男女单打冠军焦志敏、谢赛克。

焦第一次参加世界锦标赛是85年38届。

附件: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

第3楼

第二局,曹燕华又一路顺风,18比20领先6分,焦志敏顽强追赶,直到追成20比20平,接着又以21比20超出,很多观众站起来,操着浓重的天津口音高喊:“顶住,焦志敏!”可是,又没顶住,22比25,第二局又输掉了。

老兄这比赛的记分是不是有问题啊

第4楼

可惜。。。。。。。。

第5楼